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我朋友之前参与了一起盗窃计划,在准备实施时,他突然良心发现,主动放弃了盗窃行为,也劝阻了其他同伙。我想知道这种情况属于犯罪中止吗?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到底是怎样的呢?
展开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犯罪的人自己主动停止了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避免了犯罪结果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情况,意味着犯罪行为没有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任何实际的损害后果。比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行为人在举起凶器准备行凶时,突然良心发现,放下凶器并放弃了杀人的念头,而且没有对被害人造成任何身体上的伤害,这种情况下就属于没有造成损害,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免除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主动放弃犯罪、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的积极鼓励。 而“造成损害”,是指虽然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但却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这种损害又小于犯罪既遂所造成的结果。例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行为人已经对被害人实施了伤害行为,导致被害人受了轻微伤,但随后良心发现,主动停止了伤害行为,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构成犯罪中止,但由于已经造成了被害人轻微伤的损害后果,就应当根据具体情节减轻处罚。 总之,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充分考虑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行为的客观危害程度,体现了我国刑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它既对犯罪行为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又对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减少社会危害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