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前需要了解哪些房地产专业术语?


在购买房屋之前,了解一些基本的房地产专业术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购房者更好地理解购房合同、评估房产价值、避免购房陷阱。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房地产专业术语。 首先是“五证”,它是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品房的必备证件。具体包括《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二)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四)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购房者在买房时,务必查看开发商的“五证”,确保所购房屋是合法合规销售的。 “建筑面积”也是一个重要的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地下室、室外楼梯等具有永久性顶盖的部分。与之相对的是“套内建筑面积”,它由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很多时候,购房者看到的宣传面积是建筑面积,但实际使用的是套内建筑面积。所以,要清楚两者的区别,避免出现实际使用面积与预期相差过大的情况。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净用地面积的比率。容积率越低,意味着小区的建筑密度越小,居住的舒适度就越高;反之,容积率越高,小区可能会显得比较拥挤。比如一个小区的土地面积是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是2万平方米,那么它的容积率就是2。相关规定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最佳容积率数值,但不同类型的建筑有大致合适的范围,比如多层住宅的容积率一般在1.5 - 2.0之间较为适宜。 “绿化率”和“绿地率”也容易混淆。“绿化率”是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计算方式相对宽泛;而“绿地率”是指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是衡量小区绿化情况的更严格指标。根据相关规定,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购房者在考察小区环境时,要关注绿地率这一指标,它更能反映小区实际的绿化水平。 “得房率”是指套内建筑面积与套(单元)建筑面积之比。得房率越高,购房者实际能够使用的面积就越大。一般来说,多层住宅的得房率在85% - 90%之间,高层住宅的得房率在75% - 80%之间。在同等房价下,得房率高的房屋性价比相对更高。 “定金”和“订金”虽然读音相同,但在法律上有很大区别。“定金”是一种担保方式,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规定,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而“订金”一般被视为预付款,如果合同没有履行,订金通常可以退还。购房者在签订购房协议时,一定要明确是“定金”还是“订金”,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了解这些房地产专业术语,可以让购房者在买房过程中更加理性和自信,避免陷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陷阱。在实际购房过程中,购房者还可以向专业人士咨询,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