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不被开除的理由有哪些?


在探讨犯罪不被开除的理由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些基本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而开除通常是指用人单位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应当”,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有选择的权利,并非犯罪了就一定会被开除。 那么,存在哪些犯罪不被开除的理由呢?首先,从犯罪情节角度来看,如果犯罪情节轻微,被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况。比如,一些犯罪行为虽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有可能考虑到情节轻微,且员工平时工作表现良好等因素,选择不开除员工。 其次,从用人单位自身角度来说,如果该员工掌握着单位关键技术或拥有特殊技能,在单位的运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便员工犯罪,单位从自身利益和发展角度出发,权衡利弊后,可能会决定不开除该员工。例如一些科研单位的核心科研人员,因某些非严重的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单位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可能会保留其工作。 另外,员工犯罪后有积极的悔罪表现,如主动自首、积极退赃、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并且在工作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业绩,用人单位也可能基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给予员工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开除员工。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在处理犯罪员工的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对于员工的品德和纪律要求通常更为严格,一般犯罪后被开除的可能性较大;而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可能会更多地从企业自身利益和员工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