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证据保全八十九条是怎么规定的?


治安证据保全相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九条。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一条款。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证据保全的概念。证据保全就是为了防止证据丢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证据加以固定和保护。通俗来讲,就是把那些对案件有重要作用的证据保存好,别让它们没了或者变得没法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对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可以扣押;对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不得扣押,应当予以登记。对与案件无关的物品,不得扣押。这一条款明确了公安机关在扣押物品作为证据时的范围。也就是说,只有与案件有关且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才可以被扣押。但要是物品是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就不能扣押,只能进行登记。而且与案件没关系的物品,公安机关不能扣押。 该条还规定,对扣押的物品,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调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这是为了保证扣押物品的过程公开、透明,有记录可查,防止出现物品数量、情况不清楚等问题。 同时,对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挪作他用;对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及时退还;经核实属于他人合法财产的,应当登记后立即退还;满六个月无人对该财产主张权利或者无法查清权利人的,应当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这些规定是为了保护被扣押物品的安全和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果物品和案件没关系,或者确定是别人合法的财产,就应该及时退还。要是长时间没人认领,就按照规定处理,钱上缴国库。这样规定能让证据保全工作更加规范、合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