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中的反向假冒是怎样的?


商标侵权中的反向假冒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明确什么是反向假冒。简单来说,反向假冒就是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将其商品上的注册商标去掉,换上自己的商标,然后再把商品投入市场进行销售的行为。比如您生产的带有A商标的商品,被别人拿掉A商标,贴上B商标后售卖,这就是典型的反向假冒情形。 从法律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这一法律条文明确将反向假冒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 反向假冒行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于商标注册人而言,他们失去了通过自己商标积累市场声誉、拓展市场份额的机会。因为消费者原本是冲着商标注册人的品牌去购买商品,而反向假冒者剥夺了商标注册人应得的商业利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基于对新换上商标的信任而购买商品,但实际上商品的质量和真正来源与新商标并不相符,这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果遭遇反向假冒这种商标侵权行为,商标注册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维权措施。第一,可以与侵权人进行协商,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如果协商不成,商标注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诉讼过程中,商标注册人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比如商品的生产销售记录、商标注册证书、侵权商品的实物等,以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以及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可以对反向假冒的侵权行为进行查处。一旦查实,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处以罚款。 总之,反向假冒是一种严重的商标侵权行为,法律对其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制裁措施。商标注册人要增强商标保护意识,当遇到反向假冒侵权时,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