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内部承包”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有哪些?


建筑企业的“内部承包”是指建筑企业与内部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职工个人之间签订承包合同,将企业的特定项目交由承包人负责施工管理,承包人自负盈亏并向企业缴纳一定管理费的一种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有不少。 首先是合同风险。在建筑市场中,建筑企业与外部的建设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至关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八十八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若建设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资金问题,如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就可能导致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同时,如果合同条款存在漏洞,例如对工程变更、违约责任等约定不明确,在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引发双方的争议和纠纷。 其次是市场风险。建筑材料价格的波动是常见的市场风险。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其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市场规律,如果在工程施工期间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建筑企业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没有对材料价格调整的相关约定,那么企业就需要自行承担这部分增加的成本,从而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亏损。 再者是法律监管风险。随着国家对建筑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建筑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如转包、违法分包、工程质量不达标等,就会面临政府主管部门的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资质证书等,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社会环境风险也不容忽视。例如,在一些工程项目所在地,可能会出现当地居民对工程建设的抵制,这可能是由于施工噪音、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工程可能会被迫停工,从而延误工期,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社会舆论的压力也可能对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业务拓展。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在“内部承包”模式下,需要充分认识到来自企业外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