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立该合同会有什么风险?


在商业活动中,订立合同是常见的行为,但其中也可能隐藏着诸多风险。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订立合同可能面临的几类常见风险。 首先是合同主体资格风险。合同主体就是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合格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订立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如果对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与之订立的合同通常是无效的。例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和他们订立合同就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合同可能自始无效,无法保障你的权益。 其次是合同条款风险。合同条款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条款不清晰、不完整可能会导致后续纠纷。比如,合同中对质量标准约定不明确,当交付的货物出现质量问题时,双方就容易产生争议。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但这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者是合同履行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民法典》规定了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但即使有这样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追究违约责任也可能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对方可能没有足够的财产来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还有合同变更和转让风险。合同签订后,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变更或转让。如果变更或转让的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也会产生风险。例如,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转让合同权利义务,可能会导致转让行为无效。 最后是合同担保风险。为了保障合同的履行,有时会设立担保。但担保也可能存在问题,比如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能力,或者担保物存在权利瑕疵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担保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订立合同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主体资格,明确合同条款,谨慎对待合同履行、变更、转让以及担保等各个环节,以降低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