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和职业诈骗会怎么判刑?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职业打假和职业诈骗的报道,有点分不清两者区别。我担心自己在消费维权时把握不好度,会不会不小心就从正当维权变成违法犯罪了。所以想知道法律上对职业打假和职业诈骗分别是怎么判的,好心里有个底。
展开


在法律层面,职业打假和职业诈骗有着不同的性质,量刑也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 首先来看职业打假。职业打假指的是一些人以赚钱为目的,专门去寻找商家的产品或服务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法律途径索赔。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职业打假行为。如果打假人确实是通过合法的途径,比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这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然而,如果打假人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故意伪造证据、威胁商家等,这种行为就可能会违法。情节较轻的可能会面临治安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可能会被处以拘留、罚款等处罚。 再来说说职业诈骗。职业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所以,职业打假本身不一定违法,但如果采用不正当手段就可能违法;而职业诈骗则是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区分两者,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