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发生车祸是否要报警?


在开车时发生车祸,一般情况下是建议报警的。下面为你详细解释相关情况以及法律依据。 首先,从法律规定角度来看,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三条,发生死亡事故、伤人事故的,或者发生财产损失事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一)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或者驾驶的机动车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符的;(二)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三)驾驶人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嫌疑的;(四)机动车无号牌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号牌的;(五)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六)一方当事人离开现场的;(七)有证据证明事故是由一方故意造成的。也就是说,出现上述这些法定情形时,必须要报警。 其次,就算没有出现上述法定情形,在一些情况下报警也是明智之举。比如事故责任不明确时,如果不报警,双方很难就责任划分达成一致,后续的赔偿等问题就会陷入僵局。通过报警,交警会进行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事故责任进行认定。有了交警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双方就可以按照责任比例来处理赔偿事宜,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再者,报警也能保障自身权益。如果不报警就自行协商解决,后续可能会出现对方反悔等情况。而报警后,警方介入处理,整个过程会更加规范和公正。例如,在一些轻微刮擦事故中,可能当时双方协商好了赔偿金额,但之后对方又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警方的介入和记录,就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然,如果车祸非常轻微,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双方当事人对事故责任没有争议,也可以不报警,自行协商处理。自行协商处理时,双方要记录好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对方当事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机动车牌号、驾驶证号、保险凭证号、碰撞部位等信息,并共同签名后,撤离现场,再协商赔偿事宜。但即便如此,为了保险起见,也可以用手机等设备对事故现场进行拍照或录像留存证据。 综上所述,开车发生车祸是否报警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但大多数情况下报警是更为稳妥的做法,这样能确保事故得到合法、公正、妥善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