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程序包括哪些阶段?


审理程序通常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不同类型的诉讼,其审理程序包含的阶段有所不同。下面为你分别介绍: ### 民事诉讼审理程序阶段 在民事诉讼中,审理程序一般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阶段。首先是起诉与受理阶段。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对起诉进行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会予以受理。根据该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其次是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受理案件后,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辩状。法院还会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等。 然后是开庭审理阶段。这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阶段,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和宣判等环节。在这个阶段,双方当事人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进行举证、质证。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出现了法定情形,如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等,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审理。 ### 刑事诉讼审理程序阶段 刑事诉讼审理程序的阶段也有其特点。立案阶段是刑事诉讼的起始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会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 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提起公诉阶段,如果是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侦查终结后,人民检察院会根据案件情况,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审判过程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等环节。 ### 行政诉讼审理程序阶段 行政诉讼审理程序也有其特定的阶段。起诉和受理阶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对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予以受理。该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法院还会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等。 开庭审理阶段,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类似,也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宣判等环节。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