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造假证据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在法律诉讼中,造假证据是一种严重干扰司法公正的行为。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造假证据。造假证据就是当事人或者其他相关人员,通过伪造、篡改等手段制造出来的虚假证据,目的是为了在诉讼中获得有利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刑事诉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也规定了,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当怀疑遇到造假证据时,有以下应对策略。 第一步是收集证据证明对方证据造假。比如,如果对方提交的合同是伪造的,可以寻找相关的笔迹鉴定机构,对合同上的签字、盖章等进行鉴定。通过专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来证明该合同并非真实签署。还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寻找矛盾点。比如,对方声称某证人在某个时间看到了某件事,但通过调查发现该证人在那个时间根本不在现场,这就可以作为反驳对方证据的有力依据。 第二步是向法院提出质疑。一旦收集到了能够证明对方证据造假的证据,要及时向法院提交,并说明质疑的理由和依据。在法庭上,可以要求对方对证据的来源、形成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通过质证环节找出对方证据中的漏洞。法院会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证据进行审查判断。 第三步是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如果自己收集证据存在困难,可以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法院的调查取证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获取到更准确、更全面的证据。 最后,如果确定对方存在造假证据的行为,可以要求法院对其进行处罚。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对造假证据的一方进行罚款、拘留等处罚。如果造假行为构成犯罪,还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总之,在面对造假证据时,要保持冷静,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