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关于禁止反言原则有哪些法律规定?
我在处理一个法律纠纷时,听人提到了禁止反言原则,说是最高院有相关规定。我不太清楚这具体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最高院对于禁止反言原则到底有哪些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在实际的法律纠纷里是怎么起作用的。
展开


禁止反言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法律活动中,不能前后作出相互矛盾的言行,一旦做出了某种表示并被他人所信赖,之后就不能再随意反悔,否则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秩序的稳定性。 在我国,虽然法律并没有明确以“禁止反言原则”这样的表述来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中体现了这一原则的精神。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就有与禁止反言原则相关的内容。其中第五十三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作为焦点问题进行审理。但法律关系性质对裁判理由及结果没有影响,或者有关问题已经当事人充分辩论的除外。存在前款情形,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这其实就体现了禁止反言原则,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法律关系等不能随意变更和反悔。 还有第六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就案件事实作真实、完整的陈述。当事人的陈述与此前陈述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并结合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审查认定。当事人故意作虚假陈述妨碍人民法院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这一规定也要求当事人在陈述案件事实时要保持一致性,不能出尔反尔,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依据这些规定来判断当事人是否违反了禁止反言原则。如果违反了,法院可能不会支持当事人反悔后的主张,以此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和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