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对婚姻法第24条的规定是怎样解释的?


最高法院对《婚姻法》第24条的相关解释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婚姻法》第24条原条文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而通常大家所说的最高法院对“婚姻法第24条的解释”,主要是针对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方面,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4条。该条原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原第24条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夫妻一方与第三人恶意串通虚构债务,或者夫妻一方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负债”。为了更好地保护夫妻另一方的合法权益,2017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补充规定》,在《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基础上增加两款,分别作为该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到了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该解释第一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第二条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三条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综上所述,这些规定和解释旨在平衡保护债权人和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时,要综合考虑债务的形成原因、用途、是否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等因素。同时,对于《婚姻法》第24条原本关于夫妻和父母子女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规定,在《民法典》施行后,婚姻家庭编继续沿用了相关的精神和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一条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第一千零七十条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