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吊销后经营诱发的交易风险是怎样的?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的公司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意味着该公司失去了继续合法经营的资格。当公司被吊销后仍进行经营活动,会诱发诸多交易风险。 首先是合同效力风险。从法律层面来讲,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继续经营,违反了《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关于公司登记和经营的强制性规定。这就可能导致与该公司签订的合同面临被认定无效的风险。一旦合同被认定无效,交易双方的预期利益就无法实现,交易相对方可能因此遭受经济损失,如前期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等。 其次是债务履行风险。公司在被吊销后,其资产状况往往不容乐观,可能已经存在大量的债务或者资产被查封、冻结等情况。继续经营过程中,即便交易相对方按照合同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该公司也可能由于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而无法履行相应的债务,如无法按时交付货物、支付货款等。而且,由于公司处于被吊销状态,其主体资格虽然还存在,但清算程序可能随时启动,这会进一步增加交易相对方实现债权的难度。 再者是信用风险。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通常是因为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者违规经营情况,这表明该公司的诚信度和合规性存在很大问题。与这样的公司进行交易,交易相对方可能会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中,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纠纷,还可能会对自身的商业信誉造成负面影响。比如,一旦该公司的违法行为被曝光,与其有交易往来的企业可能会被外界质疑其商业判断能力和合作伙伴选择标准。 最后是监管风险。交易相对方与被吊销后仍经营的公司进行交易,可能会面临监管部门的调查。因为监管部门会关注市场主体的合规经营情况,当发现交易涉及被吊销公司的非法经营活动时,可能会对交易相对方进行调查,这会干扰交易相对方的正常经营秩序,甚至可能面临一定的行政处罚。如果交易相对方在明知公司被吊销的情况下仍与其交易,还可能被认定为存在协助非法经营的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