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比例规定是怎样的?
我前段时间开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交警判定对方负主要责任,我负次要责任。但我不知道这个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具体的比例是怎么划分的,想了解下在法律上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是怎样的呢?
展开


在交通事故中,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的比例划分是处理事故赔偿等问题的重要依据。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规定。 一般来说,在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主次责任的比例划分通常为主要责任方承担70%的责任,次要责任方承担30%的责任。这是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遍适用的划分方式。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相关的实施条例等规定,虽然法律可能未明确具体比例数值,但在司法实践和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这种70%和30%的划分已形成惯例。 而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如果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那么机动车一方一般要承担80%的赔偿责任,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承担20%的责任;若机动车一方负次要责任,机动车一方则承担40%的赔偿责任,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承担60%的责任。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保护相对弱势的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考虑。法律依据同样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该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例并非绝对固定不变的。在具体的案件中,法院会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如事故发生的原因、双方的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可能会对责任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如果事故中存在一方故意行为或者其他特殊情节,责任比例可能会偏离上述常见的划分方式。所以,在遇到交通事故时,应以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基础,若对赔偿责任比例有争议,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