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中逃离现场该如何认定?


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准确认定“逃离现场”这一行为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事故责任的划分,还涉及到肇事者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下面从相关法律概念、具体认定标准以及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交通肇事中的逃离现场。简单来说,逃离现场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这里的关键在于“逃避法律追究”这个主观目的,如果只是因为其他合理原因暂时离开现场,并且之后又主动返回配合处理事故,一般不认定为逃离现场。 认定交通肇事逃离现场,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判断。从主观方面看,肇事者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例如,明明知道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却害怕承担责任、赔偿损失或者受到刑事处罚,而选择逃离。比如,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查看情况,也没有报警或救助伤者,直接驾车离开,这种行为很可能表明其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从客观方面来说,肇事者要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里的“逃离”并不局限于从事故发生地直接驾车或步行离开,还包括在现场短暂停留后,为了逃避责任而离开的情况。比如,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虽然下车查看了伤者,但没有采取任何救助措施,也没有报警,而是趁其他人不注意悄悄离开现场,这种情况也属于逃离现场。 此外,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因为受伤需要去医院治疗而离开现场,但没有及时报警或委托他人报警,之后又没有主动到交警部门接受处理,这种情况也可能被认定为逃离现场。但如果肇事者能够证明自己是因为受伤严重,无法及时报警和处理事故,并且在伤情稳定后及时到交警部门说明情况,一般不会被认定为逃离现场。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明确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如果肇事者违反了这些规定,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就可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离现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交通肇事逃离现场的认定,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肇事者的行为表现、事后的态度等。如果对是否构成逃离现场存在争议,一般会通过调查事故现场的证据、询问证人、查看监控录像等方式来确定。总之,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应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配合交警部门处理事故,避免因逃离现场而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