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分为哪几种?


医患纠纷是指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纠纷。从法律角度来看,医患纠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医疗合同纠纷:这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引发的纠纷。当患者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就相当于和医疗机构建立了医疗服务合同。在这个合同中,医疗机构有义务为患者提供合理、规范的医疗服务,而患者则需要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要是医疗机构没有履行好合同义务,比如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提供服务、提供的服务不符合标准等,就可能引发医疗合同纠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相关规定,患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违约责任。比如,医疗机构未按约定及时安排手术,导致患者病情延误,患者可以要求医疗机构赔偿相应损失。 医疗侵权纠纷:这种纠纷是因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存在过错,对患者的人身权利造成了侵害。医疗侵权通常涉及医疗事故和医疗过错。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医疗机构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而医疗过错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存在过错,但不一定构成医疗事故。比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误诊,但及时纠正且未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这种情况可能属于医疗过错。在这种纠纷中,患者需要证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自己受到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其他医患纠纷: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类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医患纠纷。例如,患者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对医疗费用存在争议等。虽然这些纠纷可能不涉及医疗技术或合同的核心问题,但也会影响医患关系。对于服务态度问题,医疗机构有义务改进服务质量;对于医疗费用争议,双方可以依据相关收费标准和规定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患者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