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企业能够进行裁员?


企业裁员是指企业由于经营原因或其他客观情况,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减少员工数量的行为。在我国,企业裁员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只有在符合法定情形时,才能进行裁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企业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当企业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是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等破产情形,进入重整程序时,为了挽救企业,使其能够继续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员。例如,某大型制造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负债累累,进入破产重整阶段,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该企业可以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员。 二是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如订单大幅减少、资金链断裂等,企业可以通过裁员来缓解经营压力。比如一些小型企业,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为了避免倒闭,可能会选择裁员。 三是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可能会进行转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与员工变更劳动合同后,仍然存在人员冗余的情况,企业可以进行裁员。例如,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部分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员工,企业在与员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后,仍有剩余人员,就可以进行裁员。 四是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主要是为了应对一些无法预见的客观情况。比如,因国家政策调整、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企业可以进行裁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