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提出方式有哪些?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提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请。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近亲属则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他们出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维护,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向司法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例如,犯罪嫌疑人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就可以以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的身份向相关司法机关提出申请。 第二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律师作为专业的法律人士,熟悉法律程序和取保候审的条件及流程。在了解案件情况后,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的要求,律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司法机关提交取保候审的申请,并阐述理由和依据。比如,律师通过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存在身体不适,不适合继续羁押,就可以以此为理由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在提出取保候审申请时,需要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和拟采取的保证方式等内容。司法机关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同意取保候审申请。如果同意,会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总之,了解取保候审的提出方式,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还是律师,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争取取保候审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