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在我国的行政诉讼领域,了解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帮助公民在遇到行政纠纷时,正确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问题。以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大家介绍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行政案件。 首先,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是人民法院不受理的。国家行为是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等行为。这些行为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国家主权性,通常由国家的政治决策机制来处理,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例如,国家之间的宣战、媾和等外交行为,以及国防方面的军事部署等,人民法院不会受理针对这些行为提起的行政诉讼。 其次,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也不在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内。这些抽象行政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对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反复适用性。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这些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向制定机关提出审查建议等方式来解决,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比如,某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全市范围内交通限行的规范性文件,就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能直接对其提起行政诉讼。 再者,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类决定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其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手段。如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这些决定不服,可以通过行政机关内部的申诉、复核等程序来解决,而不是通过行政诉讼。例如,某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警告处分决定,该工作人员应按照行政机关内部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诉。 另外,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也不受理。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当法律赋予行政机关最终裁决权时,意味着该行政行为经过行政程序后即为最终结果,当事人不能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国务院作出的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当事人不能就该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除了上述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外,还有一些行政行为可能在实践中也不被人民法院受理。例如,行政指导行为,这是行政机关以倡导、示范、建议、咨询等方式,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配合而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不具有强制力,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循,因此一般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还有重复处理行为,即行政机关对已经处理过的事项再次作出的没有改变原行政行为内容的行为,通常也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 总之,了解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有助于当事人正确选择维权途径,避免不必要的诉讼成本。当遇到行政纠纷时,当事人应当仔细分析自己的情况,判断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如果不属于,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