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协议是合法的?


要判断一个协议是否合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看看协议的主体。协议的主体,也就是签订协议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就好比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得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去做才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如果签订协议的主体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那么这个协议可能就会被认定为无效。 其次,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这意味着协议的条款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简单来说,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比如,一份协议约定买卖毒品,这显然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是绝对不合法的。再比如,有些协议的内容可能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像约定进行一些不道德或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这样的协议也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最后,协议的签订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也就是说,签订协议的双方是自愿的,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如果一方是在被欺诈、胁迫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那么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一方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协议,这就属于欺诈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综上所述,一个合法的协议需要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内容合法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并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协议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