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免责的不可抗力有哪些?


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不可抗力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它与合同免责密切相关。简单来说,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不可抗力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灾害是常见的不可抗力类型。比如地震,它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会对当地的基础设施、房屋等造成严重破坏,使得一些合同无法履行。像建筑工程合同,地震可能导致建筑工地的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工程无法按原计划进行,这种情况下就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同履行受阻。还有洪水,它会淹没大片区域,影响交通、电力等,导致货物运输合同无法正常履行。 社会异常事件也属于不可抗力。例如战争,战争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物资供应中断,很多商业合同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一家企业签订了进口原材料的合同,战争爆发导致运输通道被封锁,原材料无法按时到达,企业就可以依据不可抗力来免除部分责任。另外,罢工也会影响合同的履行。比如在物流行业,如果发生大规模的罢工,货物的运输和配送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相关的运输合同可能无法按时履行。 政府行为同样可能构成不可抗力。政府发布的新政策、法律、法规等,可能会对合同的履行产生影响。比如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突然发布了某项禁令,禁止某些产品的生产,这对于签订了该产品生产合同的企业来说,就是不可抗力事件,企业可以因此部分或全部免除违约责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主张不可抗力免责时,当事人要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证明该事件确实属于不可抗力,且对合同履行造成了影响。同时,如果当事人在迟延履行合同之后才发生不可抗力,是不能免除其违约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