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时间的刑罚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法机关将其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那么假释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第一,成功假释。如果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遵守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发现漏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这意味着犯罪分子恢复了正常的公民身份,无需再执行剩余的刑期。我国《刑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二,再犯新罪。若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也就是先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然后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相应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这体现了法律对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严厉惩处。 第三,发现漏罪。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即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按照一定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第四,违反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这要求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将面临收监执行剩余刑期的后果。 总之,假释并不是完全的自由,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需要严格遵守法律和相关规定,否则将面临不同的法律后果。这样的规定既给予了犯罪分子改过自新的机会,也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