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管理法的十章内容分别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为了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而制定的法律。它一共有十章内容,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第一章是总则。这部分主要是确立药品管理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明确药品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内容,就好比盖房子的基石,为整部法律的实施奠定基础。依据总则,药品管理应当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社会共治的原则,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药品质量,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可及。 第二章是药品研制和注册。这一章聚焦于药品的研发和注册环节。药品研制需要遵循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确保药品研发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当研发完成后,要进行药品注册,只有符合条件并获得批准,药品才能上市。比如《药品管理法》规定,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药品,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但是,未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除外。 第三章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明确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药品的非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生产经营、上市后研究、不良反应监测及报告与处理等承担责任。这一制度的设立,强化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责任追溯,有利于保障药品安全。 第四章是药品生产。该章规定了药品生产企业的开办条件、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内容。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和可控。例如,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应当符合药用要求以及相应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 第五章是药品经营。涉及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经营行为规范等。药品经营企业需要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在药品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药品质量。像药品经营企业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第六章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针对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用等活动进行规范。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药品管理、处方审核和调配、合理用药指导等工作。同时,医疗机构配制制剂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并且只能在本医疗机构使用。 第七章是药品上市后管理。强调药品上市后的持续监测和风险管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开展药品上市后研究,加强对已上市药品的持续管理,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进一步评估。如发现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并及时召回。 第八章是药品监督管理。规定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监督检查措施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要建立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九章是法律责任。明确了违反药品管理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对于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等违法行为,会给予严厉的处罚,如罚款、吊销许可证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有助于保障药品管理法的有效实施,维护药品市场秩序。 第十章是附则。主要对一些术语进行解释,如药品、假药、劣药等的定义,同时规定了本法的施行日期等内容。附则为法律的具体适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