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救济权利主要包括哪些?


救济权利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赋予其获得补救和保护的权利。在我国,救济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是司法救济权利。司法救济是指通过司法程序,由法院对争议进行审理和裁判,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比如民事诉讼,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进行公正裁决,以解决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方式,当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到犯罪行为侵害时,国家会通过刑事诉讼程序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同时被害人可以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犯罪人赔偿经济损失。 其次是行政救济权利。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常见的行政救济方式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而行政诉讼则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行政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程序保障。 再者是社会救济权利。社会救济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媒体等,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例如,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会为消费者提供咨询、调解等服务,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虽然社会救济不具有强制力,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事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还有自力救济权利。自力救济是指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的救济行为,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自卫行为如正当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