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认定的法律关系与当事人不一致怎么办?
我去法院起诉一个案子,我认为是一种法律关系并按此主张权利,但法院审理后认定的法律关系和我想的不一样。我就很困惑,不知道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处理,也不清楚后续程序会怎样进行,想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应对办法。
展开


在法律诉讼中,人民法院认定的法律关系与当事人不一致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法律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当人民法院认定的法律关系和当事人主张的不一致时,法院一般会遵循一定的规则来处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三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作为焦点问题进行审理。但法律关系性质对裁判理由及结果没有影响,或者有关问题已经当事人充分辩论的除外。存在前款情形,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这意味着,如果出现这种不一致,法院会把法律关系性质作为焦点问题来让双方进行辩论。比如在一个合同纠纷中,当事人认为是买卖合同关系,但法院经审理觉得可能是委托合同关系,那么法院就会引导双方围绕到底是哪种法律关系进行举证和辩论。如果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发现确实应该变更原来主张的法律关系从而变更诉讼请求,法院通常是会准许的,并且还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让当事人有时间为新的主张去收集证据。所以当事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积极配合法院的审理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变更诉讼请求。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