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网络诈骗是什么以及如何防范?


通讯网络诈骗指的是不法分子借助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从而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这种诈骗方式隐蔽性强、手段多样,让很多人防不胜防。 通讯网络诈骗的手段丰富多样。其中,网络购物诈骗较为常见。骗子会以“商品质量问题退款”“订单异常需重新支付”等理由,诱导消费者点击虚假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而骗取钱财。比如,你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突然收到自称卖家的消息,说衣服有质量问题要给你退款,还发了一个链接让你点击填写退款信息,一旦你点击,个人信息和钱财可能就会被盗取。 网络贷款诈骗也屡见不鲜。不法分子以“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为诱饵,吸引急需资金的人。在让你下载虚假贷款APP后,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各种名义,要求你转账汇款。一旦你转账,就会陷入骗子的陷阱,不仅拿不到贷款,还会损失大量钱财。 冒充公检法诈骗同样十分恶劣。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称其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很多人因为害怕,会按照骗子的要求操作,结果被骗走大量钱财。 面对通讯网络诈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首先,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无论是电话、短信还是网络消息,涉及到钱财、个人信息等重要内容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仔细核实对方身份。比如,接到自称公检法的电话,不要慌张,先拨打当地公检法机关的官方电话进行核实。 其次,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和扫描二维码。很多诈骗链接和二维码背后隐藏着病毒和恶意程序,一旦点击或扫描,手机就可能被植入病毒,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钱财损失。 最后,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和APP上填写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如果发现自己遭遇了通讯网络诈骗,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警方尽快破案,挽回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表明,通讯网络诈骗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