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同的生效?


合同的生效,指的是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也就是合同开始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各自的义务。简单来说,就是合同从这一刻起,对双方都有了实实在在的约束作用。 要理解合同生效,我们得先明白合同成立和生效的区别。合同成立,意味着双方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了一致意见,比如一方说要卖东西,另一方说愿意买,价格、数量等都谈好了,这合同就算成立了。而合同生效,是在成立的基础上,还要满足一些法律规定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首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说签订合同的人得有能力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成年人一般就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签订合同;而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他们的民事行为能力可能受到限制,签订合同可能就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 其次,意思表示真实,就是双方签订合同的时候,都是真心实意的,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况。如果一方是在被欺骗或者被迫的情况下签的合同,那这个合同可能就不生效。 最后,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比如,签订买卖毒品的合同,因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肯定是无效的。 另外,有些合同可能还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生效,比如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总之,合同生效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律概念,它关系到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否得到法律的保障。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确保合同符合生效的条件,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