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违法犯罪行为。简单来说,合同诈骗就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一方通过欺骗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从法律概念上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这些情形包括:一是虚构事实,比如根本没有实际的交易能力,却虚构自己有大量的货物可供交易,以此和对方签订合同;二是隐瞒真相,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条件,却故意不告诉对方,让对方误以为可以顺利完成交易而签订合同。 合同诈骗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假冒身份,不法分子会假冒知名企业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这些虚假身份和他人签订合同,骗取信任后实施诈骗。还有伪造文件,比如伪造产权证明、许可证等文件,让对方相信其有履约能力。另外,收取预付款或者定金后逃匿也是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收了钱就消失不见,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 在认定合同诈骗时,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诚意;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履行合同义务;以及财物的去向等。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将对方交付的财物用于挥霍、偿还债务等,而不是用于履行合同,那么很可能就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对于合同诈骗,一旦认定构成犯罪,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犯罪数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刑罚也有所不同。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对方的身份和履约能力,避免陷入合同诈骗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