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部队采购诈骗是什么行为?


冒充部队采购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下面将从其行为性质、法律依据以及受害者维权途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从行为性质来看,冒充部队采购诈骗既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又损害了军队的声誉和正常管理秩序。骗子通过虚构自己部队采购人员的身份,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出财物,这符合诈骗行为的特征。同时,冒充军队人员这种行为,会让民众对军队产生误解,破坏军队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扰乱军队的正常管理和社会秩序。 在法律依据方面,首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该条法律明确指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七十二条规定了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犯罪嫌疑人既实施了诈骗行为又有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可能会面临数罪并罚。 对于受害者而言,一旦发现自己遭遇了冒充部队采购诈骗,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报案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提供与诈骗有关的信息,如诈骗者的外貌特征、联系方式、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警方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追回被骗财物。同时,受害者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诈骗者返还被骗的财物,并赔偿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在民事诉讼中,受害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比如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 总之,冒充部队采购诈骗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受害者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