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海损分摊是什么意思?


共同海损分摊是在海上运输中,当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一种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一起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做出了一些牺牲和花费了一些费用,这些牺牲和费用要由所有受益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担。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对此有明确规定。该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无论在航程中或者在航程结束后发生的船舶或者货物因迟延所造成的损失,包括船期损失和行市损失以及其他间接损失,均不得列入共同海损。 在确定共同海损分摊时,首先要确定共同海损的范围。共同海损的牺牲包括船舶的牺牲、货物的牺牲等。比如,为了避免船舶搁浅,船长下令抛弃部分货物,这部分被抛弃的货物就是货物的牺牲;船舶为了避险而采取紧急措施导致的船舶损坏,就是船舶的牺牲。共同海损的费用则包括救助费用、避难港费用等。 然后,要计算各受益方的分摊价值。船舶的分摊价值,按照船舶在航程终止时的完好价值,减除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计算,或者按照船舶在航程终止时的实际价值,加上共同海损牺牲的金额计算。货物的分摊价值,按照货物在装船时的价值加保险费加运费,减除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和承运人承担风险的运费计算。 最后,按照各受益方的分摊价值比例来分摊共同海损。例如,如果船舶的分摊价值占总分摊价值的60%,货物的分摊价值占总分摊价值的40%,那么船舶方就要承担共同海损总额的60%,货物方承担40%。 总之,共同海损分摊是海上运输中保障各利益方公平分担风险的重要制度,对于维护海上运输的正常秩序和各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