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里所得税费用是什么意思?


利润表里的所得税费用,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应该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那部分所得税金额。它反映了企业因为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所得税负担。 从法律角度来看,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并不是简单地用利润总额乘以税率。它分为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当期所得税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是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后得出的。比如,企业的一些费用可能在会计上可以全额扣除,但在税法上有扣除限额,就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增加;而有些收入在会计上不计入当期利润,但税法要求计入应税所得,就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减少。 递延所得税则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确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时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利润表里的所得税费用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核算出来的,而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并申报缴纳的。两者可能会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不同导致的。但最终,企业还是要以税法规定为准来缴纳所得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