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继承法?


继承法是调整因自然人死亡而发生的财产继承关系,确定遗产归属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留下的财产该怎么分配,这就是继承法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有效的继承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继承编。根据《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这里的死亡,既包括自然死亡,也包括被宣告死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像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林木、牲畜和家禽、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等都可以作为遗产进行继承。但需要注意的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继承的方式主要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中,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遗嘱继承则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遗嘱的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等。不同形式的遗嘱有不同的成立要件,例如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此外,还有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遗赠是指自然人通过设立遗嘱把遗产的全部或一部分无偿赠给国家、社会组织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并在死后生效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和扶养人之间关于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的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的财产在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的协议。 继承法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益,使得公民的遗产能够按照其意愿或者法律规定进行合理分配,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