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制度指的是什么?


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预防纠纷、维护法制、巩固法律秩序的一种司法手段。简单来说,公证就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这就从法律层面界定了公证制度的内涵。 公证制度的主体包括公证机构和申请公证的当事人。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在我国,公证机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可以在县、不设区的市、设区的市、直辖市或者市辖区设立;在设区的市、直辖市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公证机构。 公证的对象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比如合同签订、遗嘱设立等。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情况,如出生、死亡、结婚等。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则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特定意义或作用的各种文件,像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 公证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预防纠纷。通过对相关事项进行公证,可以确保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合法,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争议。其次,公证具有证据效力。经过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这在诉讼等法律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公证还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例如对于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总之,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个人在处理重大财产事务、家庭事务,还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都可以通过公证来保障自身权益,确保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