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在处理一些涉及赔偿的法律事务时,多次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词,但一直不太明白它的意思。我想知道人均可支配收入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它在法律上有什么作用呢?
展开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个经济术语,同时在法律领域也有着重要意义。简单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并且这个收入是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的部分,它代表了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平均收入水平。 从计算方式来看,它是通过一定时期内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再除以家庭人口数得到的。这里的家庭总收入包含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等。比如,小李一家在一年里工资收入有30万元,做生意赚了5万元,存款利息收入有1万元,获得亲戚的赠予有2万元,这就是家庭总收入。然后,他们缴纳了2万元的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保等支出1万元,那扣除这些后剩下的钱,再除以家里的人口数,就是他们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法律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的计算通常会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来确定。例如,如果一个人因他人侵权导致残疾,在计算残疾赔偿金时,就会以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重要依据。另外,在一些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经济补偿等问题时,也可能会考虑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综合判断补偿的合理性。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