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有企业改制?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即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法律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改制涉及众多方面。首先,在产权制度方面,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国有产权模式。过去国有企业的产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改制后产权多元化,引入其他非国有资本,如民营资本、外资等。这就好比一个原本由一人独资经营的店铺,现在有了其他合伙人一起投资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这种产权多元化的改制提供了法律框架,它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组织、运营等一系列规则,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其次,在企业治理结构上,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意味着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如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董事会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监事会则对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相关法律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运营。 再者,在职工安置方面,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职工身份的转变和权益的保障。改制过程中,企业要妥善处理职工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企业在改制时与职工变更、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积极做好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 最后,国有企业改制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的评估和处置。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评估的范围、程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在处置国有资产时,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等合法途径进行。总之,国有企业改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法律规定和程序,需要严格依法进行,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