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成本法?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在供应链环境下,用于控制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成本管理方法。下面我们将从定义、原理、实施步骤以及法律相关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来了解目标成本法的定义。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在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就设定好目标成本,并通过各种手段来确保成本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它将成本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整个供应链,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各个环节。 目标成本法的原理是基于市场价格和企业期望的利润来确定目标成本。也就是说,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愿意为产品支付的价格,再减去企业期望获得的利润,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例如,某款电子产品市场上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是1000元,企业期望每台获得200元的利润,那么该产品的目标成本就是800元。 其实施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是市场驱动的目标成本规划。企业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功能、质量和价格的期望,以此来确定产品的目标售价。然后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利润要求,计算出目标成本。 第二步是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将目标成本按照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零部件、生产工序等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环节。例如,将上述电子产品的800元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个零部件上,如显示屏、芯片、电池等,明确每个零部件的成本控制目标。 第三步是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达成。这一阶段需要企业与供应商紧密合作,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来实现零部件的目标成本。例如,与供应商共同研发新材料、新的生产技术,以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从法律角度来看,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成本法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期、成本控制要求等条款,以保障双方的权益。如果供应商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符合质量和成本要求的产品,企业有权依据合同追究其违约责任。 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时,还需要遵守相关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例如,企业不能通过与供应商达成垄断协议,操纵市场价格或限制竞争,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合理控制成本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