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否决权是什么意思?
我在一些商业合作和组织决策里,总听到一票否决权这个词。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在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呢?这个权力在哪些场景下能用,有什么限制吗?希望能得到详细解答。
展开


一票否决权通俗来讲,就是在一个决策过程中,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只要对某个事项投反对票,那么这个事项就不能通过,不管其他多数人是否同意。它是一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权力。 在法律层面,一票否决权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在公司治理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一票否决权”这个词,但规定了一些类似的情形。比如,对于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如果某个股东的表决权比例足以阻止达到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条件,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类似一票否决的权力。这其实是为了保护公司重大决策的严肃性和稳定性,防止少数股东的利益被多数股东随意侵害。 在国际组织中,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对于非程序性事项的决议,必须得到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九个理事国的同意票才能通过。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该决议就无法通过。这一规定的目的是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确保重大国际事务能够在各主要大国达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不过,一票否决权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的,它的行使往往需要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或者组织章程。并且,其设立的初衷通常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公平和稳定,但如果不合理使用,也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理界定和行使一票否决权。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