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备什么资格?


在法律领域,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当事人订立合同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格,这是保障合同合法有效以及交易安全的重要前提。 首先,当事人需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对于自然人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在订立合同时,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理解合同的内容和后果,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通常需要其法定代理人的参与,否则合同可能会面临效力待定或无效的情况。 对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一般来说,只要它们依法成立,拥有相应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并且在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就具有订立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比如,一家经过合法注册的公司,在其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内与其他主体订立合同,其主体资格通常是合法有效的。 其次,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的真实意愿相一致。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例如,甲通过欺骗乙,让乙误以为合同的内容是一种合作关系,而实际上是乙要承担很大风险的交易,这种情况下乙可以请求撤销该合同。 此外,订立合同还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比如签订买卖毒品的合同,这种合同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合同的订立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道德风尚。 总之,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并且合同内容合法合规、不违背公序良俗,这样订立的合同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