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不合理起诉后政府强拆了怎么办?


当遇到拆迁不合理,在起诉之后政府实施强拆的情况,首先要明确政府强拆行为是否合法。在我国,合法的强拆只有司法强拆这一种形式。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意味着,如果被拆迁人已经针对拆迁相关问题提起了诉讼,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政府是没有权力进行强拆的。 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强拆,就属于违法强拆。被拆迁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一,及时报警。报警的目的是固定强拆的事实和证据,警方出警记录、询问笔录等都可以作为后续维权的重要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所以,在遭遇强拆时,报警是公民寻求公权力保护的合法途径。 其二,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强拆现场的照片、视频,房屋原本状况的证据,包括房屋的产权证书、室内外装修的照片等,以及与拆迁相关的文件,如拆迁公告、补偿方案等。这些证据对于证明自己的损失以及政府强拆行为的违法性至关重要。 其三,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可以针对政府的强拆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强拆行为违法,并要求赔偿因强拆造成的损失,包括房屋价值损失、室内物品损失、搬迁安置费用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在诉讼过程中,要注意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总之,被拆迁人在面对拆迁不合理且起诉后遭遇政府强拆的情况时,要冷静应对,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