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


当离职后发生医疗事故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妥善处理。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处理的方法和涉及的法律依据。 首先,要明确医疗事故的定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也就是说,判断是否为医疗事故,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离职的医务人员来说,如果经调查认定该医疗事故与自己在职期间的医疗行为有关,也不能逃避责任。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可能会先承担对患者的赔偿责任。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离职人员就无需负责,医疗机构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能会根据内部规定和相关法律向有责任的离职医务人员进行追偿。 在面对医疗事故调查时,离职人员有配合调查的义务。要如实提供自己在职期间与该患者诊疗相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如果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如果离职人员认为自己在该医疗事件中没有过错,或者对事故的认定和处理结果有异议,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要求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此外,医疗事故可能还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如果离职人员的行为违反了相关行政管理规定,可能会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其行为构成犯罪,比如严重不负责任导致患者死亡或者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的,可能会依据《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离职后发生医疗事故,要积极面对,配合调查,依据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为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