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到网络暴力的儿童该怎么办?


当儿童遭到网络暴力时,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首先要明确,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行为,对他人的名誉、权益造成损害。我国有不少法律能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暴力侵害。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它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该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当发现儿童遭遇网络暴力,第一时间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安抚工作。孩子心理比较脆弱,网络暴力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家长和老师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把内心的委屈和痛苦倾诉出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暴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要及时收集网络暴力的证据。比如对相关的网页、聊天记录、视频等进行截图、录屏保存。这些证据在后续维权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投诉,依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九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要求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这些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若网络暴力行为情节严重,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总之,要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遭到网络暴力的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