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合同后口头承诺的工资和发的工资不符合该怎么办?


在实际生活中,当签了合同后发现口头承诺的工资和实际发放的工资不符合时,这是许多劳动者可能会遇到的困扰。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应对办法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确合同和口头承诺在法律上的效力。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口头承诺虽然也是一种约定,但在法律证明力上相对较弱。因为口头承诺往往难以举证,没有书面的证据材料,很难让法律认可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一步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心平气和地和单位沟通,向他们说明当初口头承诺的情况,要求按照承诺发放工资。毕竟很多时候可能是沟通或者操作上的失误导致工资发放不符。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的证据。 如果协商不成,你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是负责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政府部门。你可以携带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证等能证明你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他们会根据你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如果查证用人单位确实存在违法行为,会依法责令其改正。 还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解决。劳动仲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解决劳动纠纷的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你需要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会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整个维权过程中,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除了前面提到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外,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等都可以作为证明你工作情况和工资约定的证据。要尽量收集完整、有效的证据,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劳动者要了解自己的权利,遇到问题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保护自己的劳动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