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执行时效的判决该怎么办?
我有个法院判决,之前因为一些原因没去申请执行,现在发现过了执行时效。我很担心这钱就打水漂了,想知道这种情况下我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对方执行判决内容吗?有没有补救措施?
展开


当遇到过了执行时效的判决时,首先要了解执行时效的相关概念。执行时效,简单来说,就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时间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如果判决已经过了执行时效,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失去了让对方履行判决的机会。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和对方进行友好协商。向对方说明判决的具体内容以及我们希望对方履行义务的想法。也许对方出于诚信或者其他考虑,愿意主动履行判决义务。因为即使过了执行时效,在实体权利上,我们依然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 另一方面,如果协商不成,我们还可以审查是否存在执行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比如,在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内,因为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导致我们无法申请执行,或者我们曾经向对方主张过权利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执行时效的中止或中断。如果存在这些情形,我们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说明情况,争取法院认可执行时效并未经过。 此外,即便法院以超过执行时效为由不予执行,但我们的债权本身依然存在。在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我们可以再次尝试与对方沟通,通过非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如果对方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可能会面临其他法律责任,比如可能会被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刑事责任。所以,即使过了执行时效,也不要轻易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还是有可能实现判决内容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