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保证时效中断了该怎么办?
我给别人做了一般保证,现在听说保证时效中断了。我不太清楚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处理,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我想了解一般保证时效中断后,我作为保证人的责任会有什么变化,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展开


在探讨一般保证时效中断怎么办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一般保证和保证时效中断。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方式。而保证时效中断是指在保证期间内,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保证期间重新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四条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这表明当出现法定情形导致保证时效中断时,会对保证责任的计算产生重要影响。 当一般保证时效中断时,对于债权人来说,要及时关注时效重新计算的问题。时效中断后,债权人仍然有权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但要在新的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如果债权人在新的时效期间内未行使权利,保证人可能会因此免责。 对于保证人而言,需要清楚时效中断的原因和新的时效起算点。如果债权人通过合法途径中断了时效,保证人要做好承担保证责任的准备。同时,保证人也享有一定的抗辩权。比如,根据民法典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因为时效中断引发了纠纷,双方可以先尝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在诉讼过程中,双方都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例如,债权人要证明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以及在新的时效期间内主张了权利;保证人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自己享有抗辩权等相关证据。 总之,当一般保证时效中断时,债权人和保证人都要依据法律规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