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诉讼方式解决合同纠纷要注意什么问题?


当选择诉讼方式解决合同纠纷时,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首先是诉讼时效问题。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所以,一旦发现合同纠纷,要及时行使权利,避免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比如,合同约定的付款期限已过,对方未付款,从你知道这个情况开始就要留意诉讼时效。 其次是管辖法院的确定。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有一定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选择合适的管辖法院,能节省诉讼成本和时间。例如,如果合同中约定了管辖法院,就按照约定来;如果没有约定,就根据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来确定。 再者是证据的收集和整理。证据在诉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合同纠纷中,常见的证据包括合同文本、付款凭证、聊天记录、邮件往来等。要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比如,聊天记录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付款凭证要清晰可查。在收集证据时,要注意保存原始载体,必要时可以进行公证。 另外,诉讼请求的明确也很关键。诉讼请求是原告要求法院解决的具体问题,要明确、具体、合理。比如,要求对方支付货款,就要明确货款的金额、利息的计算方式等。诉讼请求不能模糊不清,否则可能会影响法院的审理和判决。 最后,在诉讼过程中,要遵守法定的程序和期限。比如,要按时提交起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按时参加庭审等。如果违反法定程序和期限,可能会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总之,选择诉讼方式解决合同纠纷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