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的范围包括哪些?


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在我国,遗产范围的确定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这就为我们确定遗产范围提供了一个总的原则,即必须是死者个人的、合法的财产。 具体来说,遗产的范围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公民的收入。这包括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也包括投资收益,比如股票、基金的收益等。这些收入是公民在生前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在其去世后都属于遗产的范畴。 二是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房屋是公民重要的财产之一,无论是自住的房产还是用于投资的房产,都可以作为遗产继承。储蓄指的是公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这是公民积累财富的一种方式。生活用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家具、家电等。 三是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种植的林木、饲养的牲畜和家禽等也是重要的财产。这些财产在公民去世后同样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四是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收藏的文物、购买的图书资料等,只要是合法拥有的,都可以作为遗产。不过,如果涉及到国家限制流通的文物,在继承和处分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五是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在一些情况下,公民可能拥有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只要法律允许公民拥有这些生产资料,它们就可以作为遗产被继承。 六是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在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方面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如稿费、专利许可费等,在其去世后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但是,著作权、专利权中的人身权利,如署名权、发表权等,是不能继承的。 七是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这是一个兜底条款,包括了除上述列举之外的其他合法财产,如债权等。比如,死者生前借给他人的钱,其继承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偿还。 总之,遗产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但必须是死者个人合法拥有的财产。在处理遗产继承问题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确定遗产的范围,以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