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会成为被执行人?
我最近听说了被执行人这个词,不太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我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做了什么事情或者处于什么状况下,一个人会被认定为被执行人呢?我很担心自己会不小心陷入这种情况,所以想了解清楚。
展开


被执行人是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负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当事人。当这个人不履行义务时,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将其纳入执行程序,此时这个人就成为了被执行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些生效的法律文书包括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等。例如,甲和乙之间有债务纠纷,法院判决甲要在规定时间内偿还乙的欠款,如果甲在判决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还钱,乙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时甲就可能成为被执行人。 另外,在仲裁程序中,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生效后,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不履行义务的一方同样会成为被执行人。比如丙和丁通过仲裁解决了合同纠纷,仲裁裁决丁要赔偿丙一定的损失,丁拒不执行,丙申请法院执行,丁就会成为被执行人。 还有一些行政处罚决定,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机关也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也会成为被执行人。例如,某企业被环保部门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企业不缴纳罚款,环保部门申请法院执行,该企业就成为被执行人。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