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后警方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立案?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的情况时,往往会选择报警。那么报警后警方怎么才会立案呢?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要理解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警方经过初步判断,觉得这事儿够得上刑事案件的标准,就会正式启动调查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警方立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犯罪事实,即警方通过对报案材料的审查,发现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发生,这里的犯罪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报案人主观臆想的。比如,有人报案说自己家里被盗,警方在现场发现了门窗被撬的痕迹、丢失财物的迹象等,这些就是存在犯罪事实的表现。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犯罪行为达到了需要用刑罚来处罚的程度。有些犯罪行为虽然存在,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能就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比如,一些轻微的邻里纠纷引起的推搡行为,没有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可能就不符合立案的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警方会对报案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他们可能会询问报案人详细情况,收集相关证据,进行现场勘查等。只有在经过综合判断,认为同时满足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两个条件时,才会正式立案。如果警方决定不立案,会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报案人,报案人如果对不立案的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