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算刑事案件?


在日常生活中,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劳动者都关心在什么情况下拖欠工资会构成刑事案件。下面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关键的法律概念——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针对恶意拖欠工资设立的罪名。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就可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这里面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其一,行为方式。一是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比如老板把公司的资金都转到自己私人账户,或者直接跑路消失不见,让劳动者找不到人要工资。二是有能力支付却不支付。有些老板明明公司账户里有钱,或者有其他资产可以变现来支付工资,但就是故意拖着不给。 其二,数额较大。关于“数额较大”的标准,各个地区可能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一些地方,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或者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就可能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其三,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当劳动者发现被拖欠工资后,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投诉。这些部门会介入调查,并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如果用人单位在收到责令支付的通知后,仍然拒绝支付,就满足了构成刑事案件的这一条件。 一旦用人单位的拖欠工资行为符合上述条件,就可能被认定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之,拖欠工资在符合特定条件下是可以构成刑事案件的。劳动者在遇到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时,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